
李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资格后审的审查内容与资格预审高度重合,主要审核投标人的综合资质和履约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资质审查
- 机构健全性:确认投标人是否具备独立承担工程的能力,包括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等。
- 人员资格:核实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执业资格和经验。
- 资金保障:审查投标人的财务报表、银行资信证明等,确保有足够资金履行合同。
履约能力评估
- 类似项目经验:考察投标人是否具备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成功案例。
- 设备与材料适用性:审核施工设备、材料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 运营维护能力:评估投标人的项目管理能力、质量保证体系及售后服务。
信誉与合规性
- 商业信誉:通过信用记录、第三方评价等手段核实投标人诚信记录。
- 法律合规性:审查是否存在重大法律纠纷、税务问题等可能影响履约的情况。
审查方法
通常采用 合格制,即只要投标人满足招标文件规定的基本资格要求即可通过审查,进入后续评标环节。在潜在投标人较多的情况下,可能采用 有限数量制,通过初步筛选后确定少数优质投标人进入详细评审。
未通过处理
未通过资格后审的投标文件将作废标处理,不再参与评标,招标人将转向其他合格投标人。
补充说明
资格后审与资格预审的区别在于审查阶段不同:资格预审在开标前进行,资格后审在开标后进行。但部分招标文件可能要求两者结合使用,例如先通过资格预审筛选,再通过资格后审细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