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的英雄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投标资格审查是招标过程中确保投标人具备履行合同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方式,具体审查内容与流程如下:
一、资格预审(前置审查)
在招标前进行,由招标人组织资格审查委员会对潜在投标人进行初步筛选。
1. 审查内容
基础资质:营业执照(需年检)、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专业资质: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安全生产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等。
财务状况:近三年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及银行授信额度。
项目经验:类似项目业绩、履约记录及客户评价。
人员能力: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的资质及履历。
联合体要求:联合体协议中责任分工是否明确。
2. 审查流程
一般采用合格制(适用于投标人较多时)或有限数量制。
明确初步审查(资格初审)和详细审查标准。
筛选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人,剔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投标。
对通过初步审查的申请人进行深入评估,包括商务报价、技术方案等。
形成审查报告,提交给招标人,招标人最终确定合格投标人。
二、资格后审(开标后审查)
在开标后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资格复审。
1. 审查内容
文件合规性:投标文件是否响应招标文件要求,格式是否规范。
延续性验证:核查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文件的有效性。
商务与技术评分:对照招标文件中的评分标准,评估报价、工期、技术方案等。
风险排查:审查合同条款(如付款条件、履约保障)及投标人信誉记录。
2. 审查流程
评标委员会现场核验投标人资格文件。
对投标文件进行逐项评审,标记合格与不合格项。
将合格投标文件纳入评标范围,对不合格投标作废标处理。
三、注意事项
审查标准统一性:需严格按招标文件载明的标准执行,避免主观随意性。
时间安排:资格预审应在投标截止前完成,资格后审需在开标后及时进行。
工具辅助:可借助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第三方资质查询平台等提高审查效率。
通过以上分阶段、多维度的审查,确保投标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保障招标项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