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心园丁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其职责和地位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 起源与沿革:
始于先秦,本为君主亲近属官,魏晋时期中书省增设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至梁改为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 隋唐时期:中书舍人地位提升,掌制诰命(拟草诏旨),多由文学资望者担任,甚至专断朝政。 - 名称变更:隋炀帝时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明清内阁中书科仍设中书舍人,但权力削弱。
- 《周礼》中的舍人:
地官属员,掌管王宫粮食供应,负责统计人数、爵秩以确定俸禄。 - 吐蕃制度:称汉官为“舍人”,类似宾客,为吐蕃君主亲近人员。
总结:舍人作为官职,核心职能为辅助政务,其具体职责和地位随朝代更迭而演变,中央以起草诏令为主,地方则涉及物资管理或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