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考小黄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招投标过程中的资格审查是确保投标人具备履行合同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方式,具体流程和要点如下:
一、资格预审
适用于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潜在投标人较多的项目。
流程步骤
- 确定审查办法:
一般采用合格制(所有符合条件的均通过),少数情况使用有限数量制。 - 制定审查标准:包括初步审查(如文件格式、联合体资格)和详细审查(如资质、业绩、财务等)。 - 初步审查:核查投标文件基本合规性,筛选出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人。 - 详细审查:深入评估经营资质、财务状况、类似项目经验等。 - 结果确定:通过评分排序确定合格申请人,并向招标人提交审查报告。
- 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基础资质。 - 企业资质等级、安全生产许可证(工程类)等专项资质。 - 财务指标、资信记录及履约信誉。 - 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资格。
二、资格后审
适用范围
适用于潜在投标人较少、项目规模较小的工程类项目。
流程步骤
- 初步审查:
在开标后由评标委员会核查投标文件基本合规性。 - 详细审查:评估与资格预审相同的内容,但侧重项目匹配度。 - 结果确定:评标委员会根据评分标准确定合格投标人,未通过者作废标处理。
- 与资格预审一致,但可能更关注项目具体需求匹配度。
三、注意事项
审查标准统一性
无论预审或后审,均需严格按招标文件载明的标准执行,确保公平性。2. 方法选择
- 合格制:
适用于投标人较多时,可提高效率。 - 有限数量制:适用于需精准控制投标人数量的项目。3. 风险控制
资质审查应结合项目风险,避免因资质不足导致后期履约风险。
通过以上步骤和要点,可有效筛选出具备资质和能力的投标人,保障招投标活动的合规性和项目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