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想成真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关于初中地理中大坝的修建,综合相关知识要点如下:
一、选址原则
优先选择河流中上游地区,此处水流湍急、流量大,有利于水能储存和发电。具体需满足:
- 两岸地形陡峭,形成较大落差(建议落差≥40米);
- 上游为盆地或宽谷地形,便于截流和施工。
等高线特征
- 选择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弯曲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区域,这类地形有利于大坝稳定性和蓄水能力。 - 避免在等高线平缓或凸向高海拔处建设,前者易导致坝体滑坡,后者可能影响蓄水效果。
地质条件
需避开岩层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不稳定区域,防止大坝渗漏。建议选择基岩较硬、渗透性低的地段。
二、修建步骤(以三峡大坝为例)
导流工程
- 修建导流明渠或导流洞,将原河水流引至临时通道,确保施工期间河床稳定。 - 采用“平抛垫底”技术,通过船只投石提升河床高度,为后续围堰施工创造条件。
截流与围堰建设
- 在枯水期进行截流,修建临时围堰拦截河水,暴露施工基坑。 - 围堰需具备防渗功能,可能采用帷幕灌浆等技术加固地基。
基坑处理与坝体施工
- 清除基坑淤泥,进行帷幕灌浆防止渗漏,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 - 采用大型设备(如混凝土搅拌车通过吊索空中运输)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解决地形狭小、机械无法到达的问题。
后期完善
- 完成坝体后,拆除临时导流设施,逐步恢复河道通航。 - 加强大坝观测与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三、注意事项
施工周期长:
大坝建设需分阶段进行,如三峡工程历时数年完成。- 生态保护:施工前需评估生态环境影响,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技术创新:现代工程中常结合吊索运输、混凝土泵送等先进技术,提升施工效率。
(注:实际修建需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条件调整方案,以上内容综合自三峡大坝等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