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在北洋政府时期,督军是各省最高军事长官,其下属的职位根据职责和管辖范围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主要下属职位
兼管两省或三省军政事务(如长江巡阅使),实际权力常因人而异,但地位仅次于督军,类似前清总督。例如1918年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时,掌握三省军政大权。
经略使
为临时性差遣官职,多以节度使兼任,负责边疆或重要地区的军政事务。北洋时期,1918年曹锟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为当时最大官职,但实际为虚职。
护军使
分两种类型:
- 全境型:
不设督军的省份(如黑龙江、贵州)由护军使节制全省陆军,地位与督军相当;
- 辖区型:仅辖省内一地区,由督军调遣,权限接近镇守使。
二、其他相关职位
镇守使:设于省内重要城市或边境地区,掌管军事,但品级低于督军,通常由旅长兼任。例如陇东镇守使、上海镇守使等。
督办/总办:中央临时机构负责人,处理军政日常事务,品级高于地方督军但低于总督。
三、职级与权限差异
| 职位 | 级别 | 主要职责 |
|--------|------------|--------------------------------------------------------------------------|
| 督军 | 一省最高军政长官 | 总揽全省军政、民政,实际割据者 |
| 巡阅使 | 低于督军 | 兼管两省或三省军政,实际权力因人而异 |
| 经略使 | 临时性差遣 | 负责边疆或重要地区,通常为虚职 |
| 护军使 | 视类型而定 | 全境型:等同督军;辖区型:接近镇守使 |
| 镇守使 | 低于督军 | 管辖省内重要区域,权力相当于清朝总兵 |
四、历史背景补充
北洋政府时期,军政权力高度集中在地方将领手中,导致割据局面。1922年后,督军逐渐演变为虚职,各省改称“督理军务善后事宜”或“督办”,标志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