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解惑  > 高考外媒怎么报道

高考外媒怎么报道

2025-05-07 07:43:30
朱老师
朱老师已认证

朱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外媒对高考的报道通常围绕考试规模、社会影响及考生压力展开,常用以下方式呈现:

核心词汇与术语

- "Gaokao":

外媒最常使用的专有名词,直接引用汉字并解释发音(如The Guardian报道)。 -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NCEE):官方英文翻译,常见于学术性报道。

规模与影响描述

- 强调考生人数:2023年报道称1291万考生,相当于瑞典总人口;2018年创近8年新高975万人。 - 社会关注度:用"最大规模国家级行动"、"全球最大规模入学考试"等表述,凸显其重要性。

考生压力与竞争

- 使用"grueling"(残酷)、"dreaded"(令人恐惧)等词汇描述考试强度。 - 报道考生备考细节,如"数百万学生埋头苦做习题"、"全年无休学习"等。

社会反响与舆论

- 提及政府保障措施,如"考点后勤监督""反作弊措施"。 - 引用学者观点,如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称其为"中国学生的强度测试"。

国际对比与评价

- 将中国高考与瑞典人口等国际数据对比,突出其规模。 - 部分报道用"all-examining mother"等比喻,强调其"决定性"地位。

总结:

外媒报道注重数据支撑与情感渲染,通过专业术语与生动描述展现高考的复杂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