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解惑  > 晚清如何奖励留学生的人

晚清如何奖励留学生的人

2025-05-04 01:17:23
彭老师
彭老师已认证

彭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晚清对留学生的奖励机制经历了从直接授官到考试录用、再到综合奖励的演变,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直接授官与官职分配(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前(1871年前)

清政府通过奏折明确承诺,留英归国学生学成后“可冀成有用之材”,由驻洋委员根据专业特长直接授予官职或军职,例如顶戴、官阶、差事等。 - 典型案例: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奏折提出留学生回国后“听候派用”。

官派留学生“包分配”制度

清政府为官派留学生制定《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等文件,实行“包分配”政策。例如,普通中学堂5年优秀毕业生授予拔贡出身,文部省高等学堂3年优等毕业生授予举人出身,大学堂专攻某科者授予进士出身,国家大学堂毕业生授予翰林出身。

二、考试录用制度(20世纪初)

《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1903年清政府颁布该章程,首次以考试方式授予留学生功名。根据在日本留学者的学业表现,分为拔贡(进士)、举人、翰林等不同等级,合格者直接录用为官员。

考试内容与层级

- 普通中学堂:

5年优秀毕业生授予拔贡出身;

- 文部省高等学堂:3年优等毕业生授予举人出身;

- 大学堂:专攻某科者授予进士出身;

- 国家大学堂:毕业生授予翰林出身。

三、综合奖励体系(1905年后)

延续考试录用

1905年清政府学部建立留学生考试制度,通过保和殿考试选拔,成绩优异者授予进士、举人等功名。

补充奖励措施

- 经济支持:

提供薪俸、奖学金等;

- 医疗服务:在海外期间提供免费医疗;

- 职业规划:根据专业安排军事、工业、科技等领域工作,部分优秀者直接提拔为军官或地方官职。

四、政策特点与影响

阶段性调整:奖励机制从依赖直接授官逐步转向考试与能力结合,反映了清政府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的探索;

成效与局限: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后期因制度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以上政策体现了晚清在面对内忧外患时,通过制度创新吸引和利用海外人才的努力,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