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彩虹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九州作为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其起源和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九州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传说由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在治水后划分。但关于划分者,学术界存在两种说法:
- 一种认为《山海经》记载黄帝划分九州;
- 另一种更主流观点认为大禹是实际划分者。 多数文献采用后一种说法,认为大禹通过山川水系划分九州,并以九鼎象征九州。
历史演变与代称
- 先秦时期:
《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成为最早记载,包括冀州、兖州、青州等。 - 战国至汉朝:随着行政区划的发展,九州逐渐固定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 汉朝起:九州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称为“汉地九州”。 - 后世演变:各朝代在九州基础上调整边界,如三国时期曹操占据豫州,战国时期魏国以黄河为界划分九州等。
文化象征与延续
九州不仅是地理概念,还承载文化象征。例如“问鼎天下”源于九鼎代表九州,象征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至宋代,陆游在《示儿》中仍以“九州同”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可见九州作为文化符号的延续性。
综上,九州作为地理划分最早见于夏朝,但作为代称则始于战国时期,并在汉朝定型,成为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