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官何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助残就业领域存在以下主要猫腻,主要涉及虚假用工、权益侵害等问题:
企业通过劳务中介以“挂靠”方式虚假录用残疾人,支付极低工资并代缴社保,部分工资返给企业后扣除服务费再支付给残疾人。这种行为旨在偷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企业可减免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费用。
中介公司违规操作
劳务中介将残疾人证作为工具,与企业达成“一站式残保金减免服务”协议。残疾人实际收入被中介抽成,且工作多为“悬空式”,无需到岗。
企业责任规避与歧视性条款
部分企业为享受政策优惠,设置“头头”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或要求签署空白离职申请以规避后续裁员风险。同时,存在以制度为借口拒绝合理安置残疾人的现象。
求职者易受诈骗
- 证件扣押:
企业以政策奖励为诱饵,要求缴纳证件费用或扣押原件。
- 上岗前收费:以培训费、押金等名义要求缴费,法律明确禁止用人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 待遇虚假:招聘信息夸大工作条件,实际工资远低于承诺,或存在克扣现象。
建议:求职者签订合同时需仔细核对工资待遇、社保缴纳等条款,拒绝提前缴费或证件扣押;用人单位应建立真实用工档案,避免设置歧视性条款;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虚假用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