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全知道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晋升、薪酬、培训等劳动过程中,基于求职者的非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身高、宗教信仰、户籍等),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优惠措施,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行为。
一、法律定义与构成要素
主体为用人单位,客体为求职者。2. 行为特征
- 无合法目的:
行为需缺乏法律、政策或合同依据;
- 基于非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身高、宗教信仰等;
- 结果影响:导致就业或职业机会不平等或待遇差异。
二、法律禁止的就业歧视类型
- 性别歧视:
招聘信息中设置性别限制或提高女性录用标准;
- 年龄歧视:如“35岁门槛”限制;
- 身高/外貌歧视:对求职者外貌、身材提出不合理要求;
- 残障歧视:因残疾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
- 户籍/民族歧视:因户籍或民族背景区别对待;
- 宗教信仰歧视:因宗教活动限制就业。
对特定职业基于其内在需要的区别(如飞行员需视力达标)不属于歧视,但需符合职业安全要求。
三、法律依据与维权途径
宪法与劳动法
- 《宪法》第33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劳动法》第12/13条:禁止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
- 《就业促进法》第3/26条:明确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平等就业机会。
维权方式
- 协商解决:
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
- 投诉举报: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工会投诉;
- 法律诉讼:依据《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责令整改;
赔偿救济: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社会责任:企业若存在系统性歧视,可能面临社会舆论谴责。
注:我国《就业促进法》中的“等”字为禁止年龄歧视提供了法律依据,法院可将年龄与其他因素结合判断是否构成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