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虚假就业信息是指用人单位或高校为达到特定目的,通过虚假手段制造就业假象的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信息发布渠道不正规、内容含糊、存在诱导性承诺等,需通过多方面核实信息真实性。
核心要点如下:
指毕业生未实际就业却伪造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或使用虚假单位信息,部分高校甚至将此与毕业证书挂钩。企业虚假就业则表现为员工贡献与薪资不匹配,或通过租用证件规避社保。
虚假就业信息特征
- 信息渠道异常:
多见于公交站、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广告,或通过非正规平台发布;
- 承诺含糊不清:高薪、低门槛、责任底薪等诱饵,但岗位描述、公司地址等关键信息缺失;
- 诱导性要求:要求缴纳保证金、培训费或签订虚假协议。
- 对学生:
影响未来求职、升学,甚至面临法律风险(如私刻公章);
- 对高校:虚报就业率,损害学校声誉;
- 对社会:掩盖人力资源浪费问题,助长不正当竞争。
防范建议:
核实企业资质,通过人社局官网查询工资指导价;
警惕“先交费后就业”等陷阱;
优先选择正规招聘平台,保留协议原件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