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叶飘零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关于移民就业增收措施,综合各地实践案例和政策文件,主要包含以下六大类:
一、产业扶持与就地安置
产业园区与项目倾斜
在移民安置地规划产业园区或特色项目(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体验等),优先吸纳移民就业。例如,贵州荔波县通过发展虫草鸡养殖、竹藤加工等产业,解决移民就业100人;广西资兴市鸿鹏驾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至本地项目。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鼓励移民以土地入股参与生态观光农业或林下养殖,释放劳动力投入旅游服务或工业生产。例如,贵州余庆县通过土地流转支持移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近就业。
二、技能培训与能力提升
免费职业培训
提供电工、挖掘机操作、导游、烹饪等技能培训,增强移民就业竞争力。例如,郴州资兴市鸿鹏驾校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培训,58名移民考取证书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创业孵化支持
设立创业专项基金,提供场地免租、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移民自主创业。例如,六盘水市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补贴,帮助1547人实现自主创业。
三、就业保障与权益维护
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
建立就业信息四级审核机制,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实时监测就业情况,针对性推荐岗位。例如,贵州黔府办文件要求对搬迁群众就业进行动态监测,确保“一户一策”。
权益维护与服务优化
设立维权专班,畅通司法、仲裁渠道,保障外出务工群众合法权益。例如,四川省凉山州通过补贴包车费用、组织专车返程等方式,解决搬迁群众返岗难题。
四、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
资金支持与项目引导
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乡村振兴资金等,通过产业项目、公益岗位等方式扩大就业。例如,六盘水市实施总投资6507万元的产业项目,带动3423人就业。
劳务输出与跨省协作
依托对口帮扶省份,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从求职到就业的“绿色通道”。例如,六盘水市通过“万企帮万家”活动,组织3.16万人外出务工。
五、公益性岗位与兜底保障
托底安置与社保覆盖
开发公共就业岗位(如环卫、保安),优先向搬迁群众倾斜,并落实社保补贴。例如,四川省凉山州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新增岗位80%以上面向搬迁群众。
特殊群体帮扶
针对老年移民、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专项培训和生活补贴。例如,临夏州库区移民办开展养老护理培训,提升弱势群体就业能力。
六、政策宣传与反馈机制
政策普及与法律教育
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就业政策、劳动法等,提高移民法律意识。例如,六枝特区生态移民局利用公众号发布2550条岗位信息,覆盖3000余个岗位。
反馈调整与优化服务
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根据移民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和服务方式。例如,钟山区通过“春风行动”专车服务,实现2536人“家门口”就业。
以上措施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通过产业、技能、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才能有效提升移民就业增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