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奋图强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就业时签订的合同类型需根据就业阶段和协议性质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就业协议书(三方协议)
在校期间或尚未正式入职时签订,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三方。
核心作用
- 确认毕业生信息真实性,作为接收毕业生的重要依据。
- 明确三方权利义务,包括就业岗位、报到流程、档案转移等。
- 作为高校就业管理及户籍迁移的依据。
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 主体不同:
三方协议包含学校,劳动合同仅涉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 法律效力:属于民事协议,劳动合同受《劳动合同法》调整。
- 内容侧重:更注重就业安排,劳动合同则详细规定劳动关系条款。
二、劳动合同
正式入职后签订,确立劳动关系。
必备内容
- 核心条款:
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工作时间与休假、社保缴纳、违约责任等。
- 法律要求:用人单位需在用工后一个月内签订,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 若就业协议中已明确薪资、工作内容等核心条款,劳动合同可将其作为补充或替代。
- 两者可共同构成就业合同体系,但劳动合同具有更强的约束力。
三、其他注意事项
试用期条款:
劳动合同需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薪资不低于正式工资80%。
协议变更:签订前应仔细阅读条款,避免高额违约金或不利条件,可要求协商调整。
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依据,建议保留合同副本。
建议就业时先签订三方协议,入职后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确保权益得到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