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以工代赈就业是一种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贫困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报酬的扶贫政策。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劳动替代直接救济,既解决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就业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目标。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一、基本定义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如交通、能源、公共服务等),受赈济者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发放救济金的一种政策机制。
二、政策背景与意义
该政策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古代通过修建长城、大运河等工程提供就业机会。新时代则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结合,成为推动内循环经济和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实践。
核心优势
- 就业导向:
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尤其适合吸纳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
- 能力提升:结合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体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 综合效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产业支撑和村民参与感。
三、实施特点与创新
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以工代赈累计吸纳超500万人次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660亿元,成为稳就业的重要举措。
精准帮扶
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支持村民自建项目,增强参与感和获得感。
政策创新
2025年启动的50亿投资项目,涵盖交通、产业、生态等多领域,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四、典型案例
云南等地通过以工代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道路修建、特色产业扶持等,带动超300万群众就业,人均收入显著提升,同时提升村民技能和区域发展能力。
综上,以工代赈就业通过政府投资与群众劳动的良性互动,成为新时代扶贫与就业创新的重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