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经济学中的“偏好”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商品或服务的选择倾向,即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以下是关于偏好的详细解释:
一、偏好的基本定义
偏好反映了消费者在有限资源下对不同商品组合的取舍偏好。例如,一个人可能更喜欢喝茶而非咖啡,或更倾向购买价格适中的商品组合。这种偏好可以是基于客观指标(如营养价值、价格)或主观感受(如口感、品牌忠诚度)。
二、偏好的核心特点
若A偏好B,B偏好C,则A偏好C。例如,若消费者认为苹果优于香蕉,香蕉优于橙子,那么苹果必然优于橙子。
非饱和性
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不会因拥有量增加而减少,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例如,吃第一个苹果满足感强,但吃到第n个时满足感逐渐减弱。
风险偏好性
消费者可能倾向于追求收益(风险型),或对风险持中立态度(相对风险中立型)。
三、偏好的表示方法
直接显示偏好
通过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购买A而非B即表示A至少与B一样好。
间接显示偏好
通过商品组合的排序关系推断,例如若(x1,x2)偏好于(y1,y2),且(y1,y2)偏好于(z1,z2),则(x1,x2)偏好于(z1,z2)。
四、偏好的经济意义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影响需求曲线、效用函数及市场均衡。例如:
需求定律:
偏好稳定性使需求曲线呈下凹形态;
无差异曲线:展示消费者在不同商品组合间的满足程度。
五、偏好的研究演变
古典经济学假设偏好是外生且稳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理性选择与均衡结构,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偏好是内生、异质的,并受心理因素影响。现代经济学还通过脑科学等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揭示偏好的形成机制。
综上,偏好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础工具,贯穿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