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塔何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经济学中效用的表示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理论框架:
一、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的数值(如1、2、3等)来表示,类似于长度用米、重量用千克等度量单位。这种理论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通过计算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额外满足(边际效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
主要假设
- 效用具有可加性:总效用等于各商品效用的总和(如U(X,Y)=U(X)+U(Y))。
-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商品消费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 货币边际效用递减:富人对货币的边际效用低于穷人。
局限性
- 需要预先定义效用单位,但不同商品间的效用单位难以统一。
- 理论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例如无法合理解释“一粒面包屑+无穷水=无穷大效用”的情况。
二、序数效用论
核心概念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通过偏好顺序来表示,无法用具体数值衡量。例如,消费者认为商品A比商品B更可取,但无法说A的效用是B的3倍。该理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强度来分析消费者选择。
主要假设
- 偏好具有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和强单调性。
- 存在连续的效用函数来代表消费者的偏好顺序。
优势与局限
- 优势:避免了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单位难以定义的问题。
- 局限:无法直接进行效用的数值计算,如边际效用的精确度量。
三、补充说明
效用函数:
在序数效用论中,效用函数U(x,y)表示消费束(x,y)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例如,U(3,0.1)=100表示消费3单位水和0.1单位粮食的满足感为100。
实际应用:在房地产评估中,经济外部性(如污染、基础设施)会影响效用,需通过调整外部性权重来修正传统估值方法。
综上,经济学中效用的表示方法取决于理论框架:基数效用论依赖可加的数值模型,序数效用论则通过偏好顺序和效用函数分析消费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