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性与骨气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在经济学中,"EP"通常表示 需求价格弹性(Elasticity of Price),是衡量商品或服务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敏感程度的指标。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基本定义
需求价格弹性(EP)的计算公式为:
$$
EP = frac{% Delta Q_d}{% Delta P}
$$
其中:
$% Delta Q_d$ 表示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
$% Delta P$ 表示价格的百分比变化
二、核心意义
- 若 $EP >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显著(例如价格下降1%,需求量增加超过1%);
- 若 $0< EP < 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较小(例如价格下降1%,需求量增加不足1%);
- 若 $EP = 1$,表示需求单位弹性,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同比例变化。
企业定价策略
- 富有弹性的商品适合降价促销以增加总收益;
- 缺乏弹性的商品则可通过提价提高总收益。
三、应用场景
微观经济学:
分析消费者行为,帮助企业制定定价策略;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供给曲线时,预期价格(EP)的变动会影响曲线的斜率和位置。
四、注意事项
不同文献可能用 $ED$ 表示需求弹性,但两者本质相同,仅符号不同;
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弹性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预期价格),需注意区分。
综上,EP是经济学中分析价格与需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理论分析和实际决策中。